“为什么是中国人, 而不是我们? ”俄媒探寻中国赶超美国“秘诀”

2022年12月12日,俄罗斯《共青团真理报》刊登了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,标题直击要害:"为什么赶超美国的是中国人,而不是我们?"

这个问题确实扎心。

回看历史,40多年前的中国还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,人均GDP连300美元都不到。当时的苏联可是超级大国,工业基础雄厚,科技实力不俗。但到了2022年,中国GDP已经达到17.73万亿美元,稳居世界第二,而俄罗斯还在2.24万亿美元左右。

这种对比让俄国人坐不住了。他们开始反思,为什么同样面对西方的压力和挑战,中国能够实现历史性跨越,而自己却在原地踏步?

俄媒这次算是把话说开了,承认了一个现实:在全球竞争中,中国跑得比他们快,比他们远。

问题来了,中国凭什么能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这样的跨越?作为当事人,我们更应该搞清楚自己成功的密码。

从"拿来主义"到自主创新:中国是怎么完成华丽转身的?

很多外国人提起中国发展,总爱用"模仿"二字。俄媒也提到了这种偏见,但他们这次看得比较清楚:中国人的学习绝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。

中国的起步确实是从学习开始的。

改革开放初期,邓小平就提出了"市场换技术"的战略思路。这招够聪明:你们西方企业想要巨大的中国市场,我们想要先进技术,咱们各取所需。

这种策略在汽车行业体现得最明显。

1984年上海大众成立时,德方带来了桑塔纳的全套技术。表面上看是德国人占了便宜,实际上中国汽车工业通过这种合作,掌握了现代汽车制造的核心工艺。类似的还有一汽-大众、东风雪铁龙等合资企业,每一个都是中国工业技术升级的跳板。

但中国人的目标可不止于此。到了1990年代,情况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。

华为就是典型代表。1987年成立时,华为还只是个倒卖交换机的小公司,但任正非看得远,坚持要走自主研发的路子。

华为的研发投入有多疯狂?2023年华为研发投入达到1647亿元人民币,占销售收入的22.4%。作为对比,苹果的研发投入占比也就7%左右。

这种"豪赌式"的研发投入,在当时的中国企业中并不多见,但华为坚持了下来。

更关键的是,中国企业很快就掌握了"青出于蓝而胜于蓝"的本领。以高铁为例,中国先后引进了日本新干线、德国ICE、法国TGV的技术,但没有满足于做"学生"。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,中国高铁不仅在技术上实现突破,在成本控制和大规模建设能力上更是远超"老师们"。

数据最有说服力:截至2023年底,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4.5万公里,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。从学生变老师,中国用了不到20年时间。

这种转变背后,体现的是中国人特有的学习智慧:不是为了学而学,而是为了超越而学。

正如那句老话:"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。"中国人把这句话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
快速试错vs完美主义:为什么中国模式让西方"看不懂"?

如果说学习能力解释了中国的起步优势,那么创新模式的差异则决定了中国能够后来居上。

俄媒在分析中特别提到了一点:中国企业善于带着不够成熟的产品进入市场,然后再去改进完善。

这确实是中国创新的一大特色。

西方企业搞创新,习惯按部就班:先做市场调研,再搞技术研发,产品必须接近完美了才敢推向市场。

这套流程看起来很科学,但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时代,往往就是个字:慢。

中国企业完全不是这个路数。他们信奉"试错法",敢于用相对粗糙的产品抢占市场先机,然后在用户反馈中快速迭代。

小米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。2010年雷军推出MIUI系统时,每周都会发布新版本,根据用户反馈不断调整功能。

这种"小步快跑,快速迭代"的做法,让小米在竞争激烈的智能手机市场迅速崛起。到2021年,小米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。

为什么中国企业敢这么玩?说到底,还是被国内竞争逼出来的。

中国有句古话叫"不进则退,慢进也是退"。

在中国市场,稍微慢一点,就可能被竞争对手干掉。

共享单车大战就是最好的例子:高峰时期全国有近70家共享单车企业在厮杀,每家都得拼命创新,拼命烧钱扩张。虽然最后大部分都死了,但这种极致竞争确实锻炼出了中国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。

反观一些西方企业,在本国市场往往是寡头垄断格局,缺乏这种生死存亡的紧迫感。

德国汽车企业在燃油车时代确实厉害,但在电动车转型上明显慢了半拍,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竞争压力。

中国创新还有个显著特点:接地气。

很多西方企业搞创新,容易陷入技术崇拜,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完美性,但往往忽略了用户体验和成本控制。

中国企业不一样,他们更关注技术如何服务于用户需求。

移动支付就是典型案例。NFC技术早就有了,但在中国,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通过二维码这种"土办法",把移动支付做得极其便民。

买个煎饼果子都能扫码支付,这在十几年前想都不敢想。

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到9.4亿人,移动支付普及率在全球遥遥领先。这不是什么高深技术的胜利,而是应用创新的成功,是把复杂的技术变成简单易用产品的胜利。

这种务实的创新理念,正是中国企业能够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。技术不是用来炫耀的,而是用来解决问题的。

有为政府+有效市场:中国模式的制度密码是什么?

分析到这里,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浮出水面:为什么中国能够孕育出这样的企业和创新模式?俄媒在这个问题上也有自己的观察。

他们特别提到了一点:中国政府在照顾企业的同时,给予其充分的行动自由。

这个判断很到位。中国的经济体制确实很特别,既不是完全的计划经济,也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,而是一种独特的混合模式。

一方面,政府在战略规划、基础设施建设、重大技术攻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;另一方面,在具体的经营活动中,企业享有充分的自主权。

这种模式的精妙之处在于:既有顶层设计,又有基层活力。

新能源汽车产业就是这种模式的完美体现。

早在2001年,中国就将新能源汽车列入国家"863"计划重大专项。

政府通过财政补贴、基础设施建设、技术标准制定等方式,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。但在具体的技术路线、产品设计、市场策略等方面,完全由企业自主决定。

这种做法的效果如何?2023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958.7万辆和949.5万辆,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。

比亚迪更是在2023年第四季度超越特斯拉,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创业生态。俄媒特别羡慕中国每天都有大量新公司诞生,经常出现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"独角兽"企业。

这背后反映的是政策环境的宽松和社会氛围的包容。

中国政府在政策层面确实给创业者提供了很多便利:公司注册程序大幅简化,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层出不穷,创业孵化器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。

更重要的是,整个社会对创业失败的容忍度很高,"大不了重头再来"已经成为普遍共识。

数据最能说明问题:截至2023年底,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达到340家左右,仅次于美国。这些企业分布在人工智能、新能源、生物医药、先进制造等多个领域,体现了中国创新的广度和深度。

中国还有一个别的国家羡慕不来的优势:超大规模市场。14亿人口构成的消费市场,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试错空间和规模化机会。任何一个创新产品,只要能在中国市场立住脚,就有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底气。

正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经说过:"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市场优势,14亿人民的消费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试验场。"

这话说得一点不错。

当然,人才储备也是中国成功的重要因素。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。2022年,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.6%,理工科毕业生数量稳居全球第一。

更关键的是,中国还通过各种人才引进政策,吸引了大量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创业。根据相关统计,近年来每年回国的留学人员超过50万人,这些"海归"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。

写在最后

回到俄媒提出的那个问题:"为什么是中国人,而不是我们?"

答案其实并不复杂。

中国的成功,既有制度优势,也有文化基因;既有政府引导,也有市场活力;既有学习能力,也有创新勇气。

但最关键的一点是,中国人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,始终保持着"撸起袖子加油干"的拼劲。

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普通员工,都有一种不甘落后、敢于争先的精神。这种精神状态,可能比任何具体的政策措施都更重要。

中国走出的这条路,别的国家未必能完全复制。

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传统,硬搬硬套肯定不行。但中国的经验,确实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思考和借鉴。

毕竟,在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里,只有不断奔跑的人,才不会被时代抛弃。

中国跑起来了,其他国家能跟上吗?

这个问题,只能留给时间来回答。

参考资料:

国家统计局: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》

中国汽车工业协会:《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数据报告》

华为技术有限公司:《2023年年度报告》

胡润研究院:《2024全球独角兽榜》